政廉以远:青年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一书出版

发布时间:2013-08-29浏览次数:44

 

书名:政廉以远:青年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
主编:吴肇庆 鞠波
副主编:李向成 张学龙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政廉以远·跋

    经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政廉以远:青年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以下简称《政廉以远》)终于完稿付梓,正如一位即将出阁的少女,按捺不住兴奋的同时,也抑制不住莫名的紧张,此书虽呕沥研究者三载心血乃成,在即将与读者见面,接受读者检验之时,仍不免有“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惴惴不安与诚惶诚恐。

    然而,把一本即将刊印的书籍比作一位即将出阁的少女并非完全恰当。古语有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位即将出阁的少女以姣好的面容即可取悦夫君,重外在之美;而一本即将刊印的书籍要得到社会认可,则必须对社会现实发展和人类实践生活有所裨益,重内在品质。少女的利器在于新的“有德有容”,书籍之利器则为“有用”。有鉴于此,研究者始终把“有用”作为《政廉以远》的追求,以“用”立书,以“用”立言,努力促成反腐倡廉“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的知行互动态势。

    古为今“用”。传统廉政文化和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绵延数千年而不绝。书中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文明史中涉及反腐倡廉的重要制度、人物和事件进行梳理分析,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中华民族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脉络,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中廉政思想和实践的精华与成就。“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在梳理中华廉政文化脉络的同时,彰往察来,为今所用,着重研究了中华文明史上廉政制度形成的机理及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并积极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吸收、弘扬乃至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廉洁思想文化的路径和范式。

    洋为中“用”。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腐败打破主权国家界限,呈现出跨国态势,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必须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加强国际合作。《廉政以远》顺应这一潮流和形势,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当前国际反腐败的基本态势,梳理和归纳了国际特别是美国、瑞士、日本、新加坡及俄罗斯等国反腐败实践,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批判地吸收了这些国家有益的做法,总结了国际反腐倡廉的主要经验以及对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事业的借鉴和启示。

    学以致“用”。《政廉以远》还研究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腐倡廉建设思想和理论,总结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反腐倡廉的实践,客观分析了建党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经验和显著成效。始终牢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让历史关照现实,让理论指导实践,在研究党领导下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和历史的同时,科学分析当前反腐倡廉的时代特征,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对策建议,探讨和解决反腐倡廉建设实际问题。

    回首三年研究历程,可谓五味杂陈,有熬更守夜的艰辛,有高谈阔论的快乐;有百思不解的痛苦,有偶然得之的欣喜;有默默无语的付出,当然更有令人欣慰的回报。回报有三:首先,成果得以付梓出版,接受社会检验,与读者分享喜悦;其次,通过课题研究和书稿撰写,研究者自身得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收获了颇为丰富的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理念、观点和见解。“政廉以远”是这些理念、观点和见解的集中凝练和高度升华,简单的四个字不仅使对课题研究和本书核心思想的理性表达,更是对国家反腐倡廉建设事业能够兴旺发达愿望的感性呈现。

    “政廉以远”是对邦兴国治的经验总结,只有实现了政治的清正廉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著名思想家管仲就在其著作《牧民》中开宗明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不得不由衷佩服中华民族先祖这种将政治廉洁与国家存废相联系的睿智,纵观全部人类文明史,有无数生动而又惨痛的事例,证明了和正在证明着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廉则国昌,腐则国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政廉以远”既是表示一定要站在党的生死存亡、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发达的高度去认识和重视反腐倡廉建设,更是对为政者的一种忠告:“政者,正也。君为政,则百姓从矣”,只有为政清廉,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自己的地位才能不断稳固和长久。先贤孟子曾经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政廉以远”显然达不到让腐败分子畏惧的效果,却忠实地希望为政者能从中有所体悟,得到一点启示。

     “政廉以远”是对廉洁文化的传承继延,反腐倡廉不仅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根基,更有辽远广阔的光明未来。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文明成果,禀赋于了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华传统廉洁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道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和文化基因。一方面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廉洁文化不仅给予了我们在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中领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平台和机会,更为我们提供了突破思维,发挥想象,实现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中华优秀廉洁文化数千年代代相继绵延不绝表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以前没有、现在不会、将来更不可能放弃对社会廉洁的美好追求,这些宝贵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必将激励着今天的中华儿女献身于党和国家的反腐倡廉建设事业,为建立一个廉洁、公正、高效、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反腐倡廉建设事业大有可为,大有希望,前途远大。

    “政廉以远”是对青年一代的殷殷期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深谋远虑,面向青年,寄望青年,培养生力军,注入新活力。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反腐败斗争的认识之清醒,措施之坚决,行动之果断,制度之完备前所未有,正如新西兰社会学家杰瑞米·波普所言“没有人民的帮助和支持,政府不可能独自驯服腐败”,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顺利了党心、民心,得到了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取得了世界公认的良好成效。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反腐倡廉只有把目光投向青年,得到他们更为积极的支持和参与,才会有辽远而美好的未来。反腐倡廉符合青年建设清廉国家的愿望和自身发展利益,愿意投身其中,因而青年有着参与反腐倡廉的激情与勇气。孔子家书有曰“不观高崖,何以知巅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投身反腐倡廉,会让青年亲身感受到腐败的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带来的危害,从而在廉洁与腐败之间做出正确选择。清正廉洁,君子之道,立人之本,参与反腐倡廉事业还可以促使青年廉洁修身。清正廉洁使人心静如水,淡泊名利,古语有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参与反腐倡廉建设亦能使青年“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

    当然,作为探讨青年与反腐倡廉建设相关问题的课题成果,《政廉以远》也非尽善尽美之作。如,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需要彻底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官民关系视为恩养加统治关系的“权力崇拜”迷局,在反腐倡廉中唤醒青年权利观念,培养他们的民主、法治、参与、监督等现代公民意识,促使其以现代公民之姿态与行动去监督、制约和参与权力行使,如此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一个廉洁的中国,更是一个公民的中国、一个现代的中国,一个真正复兴的中国。这将是更富价值和挑战性的课题,无奈囿于时间、能力和资源所限,《政廉以远》未能涉及,只得待条件成熟再行深入研究。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政廉以远》愿做抛砖引玉之作,我们期待着更多专家学者将青年作为反腐倡廉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和兴趣点,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